在新能源领域,有机太阳能电池(OSCs)因其轻质、透明和可折叠的特性而备受关注,有望将任何表面转化为发电设备。然而,尽管实验室中的表现令人瞩目,OSCs在实际制造过程中效率和稳定性大幅下降,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。最近,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-香槟分校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,成功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提高了50倍,为这一技术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。(来源:伊利诺伊大学)



图:D18 的浓度驱动组装途径。a) 不同浓度的氯苯中 D18 溶液的交叉偏振光学显微镜 (CPOM) 图像及其相应的 CD 光谱(图像是在溶液边缘拍摄的;因此,实际浓度可能高于所示浓度)和 >100 mg mL −1冻干溶液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(SEM) 图像。首先将溶液加热至 100 °C 以达到各向同性相,然后以 10 °C min −1的速度冷却至室温,从而拍摄 CPOM 图像。b) 通过将溶液从各向同性相快速淬火至室温制备的相同 D18 溶液的 CPOM 图像和 >100 mg mL −1冻干溶液的 SEM 图像。c) D18 浓度依赖性组装途径的示意图。 d)通过部分(a)中描述的缓慢冷却方法制备的>100 mg mL −1冻干溶液的本体区域中观察到的大型螺旋纤维的 SEM 图像


研究团队由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教授Ying Diao领导,他们专注于制造过程中的分子组装环节。OSCs由多层纳米薄膜组成,而打印薄膜时的加工条件会直接影响分子的排列结构。通过精确控制打印速度和墨水蒸发速率,研究人员能够将分子组装过程锁定在不同阶段,从而实现对薄膜结构的精准调控。


实验中发现,当缓慢打印薄膜时,蒸发过程在物理上占主导地位,迫使聚合物在形成薄膜之前先组装成液晶结构。这种液晶结构显著提升了OSCs的稳定性和效率。进一步的实验表明,液晶组装路径可以是手性(螺旋状)或非手性,而手性结构表现出最佳性能。手性结构的聚合物不仅提高了薄膜的结晶性,还增强了电荷传输效率,使薄膜在形态上更加坚固和稳定。


图:a) 混合膜的光诱导力显微镜 (PiFM) 图像,其中绿色和蓝色区域分别代表供体和受体域。b) 根据印刷方案,混合溶液中 D18 的拟议组装途径。在 LL 方案中,D18 经历随机纤维聚集途径,而在蒸发方案中,它经历 LC 介导的组装。溶剂决定了两种情况下组装途径的范围,其中使用 CF 会导致动力学淬灭组装,相分离较小,结晶度较差至中等,具体取决于涂层方案。使用 CB 可延长薄膜沉积时间,导致大规模相分离

研究结果显示,与随机聚集路径相比,非手性液晶路径的效率提高了20%,稳定性提高了三倍。而手性结构的效率则提高了56%,稳定性更是提高了50倍。这一成果不仅为OSCs的制造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,还为未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。



图:溶致液晶 (LLC) 组装途径对 OPV 共轭聚合物性能的普遍性。a) 聚合物供体 PDCBT 和 PTQ-10 以及非富勒烯受体 ITIC 和 Y6 的结构。b) 在氯仿中以蒸发和 LL 方式印刷的 PDCBT(左)和 PTQ-10(右)薄膜的 CPOM 图像。100 mg mL −1的 c) PDCBT 和 d) PTQ-10 溶液图像的 CPOM 。(e) PDCBT:ITIC 和 PTQ-10:Y6 体系的I-V曲线,以及 f)氯仿中不同方式之间的设备性能比较。所有统计数据均以基于 8-12 个设备的平均值±标准差表示(**** p < 0.0001 和 * p < 0.05 表示样品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)

Ying Diao教授指出,此前人们对墨水从涂覆到打印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知之甚少,这一环节被视为一个“黑箱”。而此次研究揭开了这一隐藏过程的面纱,为制造更高效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新的思路。未来,这一技术有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,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。

更多信息:
Azzaya Khasbaatar et al, Lyotropic Liquid Crystal Mediated Assembly of Donor Polymers Enhances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 of Blade‐Coated Organic Solar Cells, Advanced Materials (2025). DOI: 10.1002/adma.202414632

点赞(2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